品质源自用心 卓越基于创新
天枢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天枢之窗

中国品牌创新发展工程:为教育寻光 康新江与他的“天枢”之路

2025-11-13 13:49:16   |   天枢教育   |   教育,科技,学校,校园   |  

近日,中国品牌创新发展工程特别刊发专题文章《为教育寻光:康新江与他的 “天枢” 之路》。该文章聚焦衡水天枢教育在教育科技创新领域的实践探索,系统展现创始人康新江在教育领域的探索成果,深入解码天枢教育驱动教育事业升级的核心路径,为中国教育品牌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在科技浪潮席卷各行各业的今天,教育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康新江,这位从教学一线走出的创业者和他创立的衡水天枢教育发展有限公司,正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参与其中。他们不追逐纯粹的技术,而是躬身入局,试图用科技的“手术刀”精准解剖教育的深层症结,用一颗教育者的“匠心”去缝合资源的裂谷。这不只是一家公司的成长史,更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在现实土壤中,为中国教育探寻未来之光的真诚求索。

与康新江的对话,是在他格调典雅的办公室中进行的。沉稳的实木办公桌、精心挑选的艺术品,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品味的不凡与事业的成功。然而,在这文化气息浓厚的空间里,康新江谈论得最多的,却并非商业模式或市场版图,而是一张无形的、早已深刻于他内心的“地图”。

“如果把中国的教育资源分布想象成一张地图,”他目光深邃,仿佛那张图景就在眼前展开,“你会清晰地看到,资源的丰沛与匮乏呈现出巨大的反差。当我一次次在脑海中审视这张图时,我就愈发明确,自己必须为此做些什么。”

这便是康新江和天枢教育故事的起点——一种源于内心宏大蓝图的使命感,一种在企业经营之上,对教育公平更深沉的关切。


从泥土到星空:一个追光者的躬身入局


康新江的身上,带着一种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坚韧与质朴。他出生于农村,对于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巨大鸿沟,他并非旁观者,而是有着切肤之痛的亲历者。

他见过一线教师们的热情与坚守,也目睹了他们在繁重的、重复性的劳动中被消耗的精力;他见过孩子们眼中对知识的无限渴求,也感受过“题海战术”与单一评价体系带给他们的迷茫与压力。最让他感到刺痛的,是资源鸿沟带来的巨大落差。

“我常常在想,一个偏远地区的孩子,他缺的真的是智力或者努力吗?不,他们缺的是一个公平的机会,一个与优质资源连接的桥梁。”这种思考,如同一颗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他意识到,个体的力量终究有限,要想真正撬动教育的某些固化板块,必须借助一种更强大的杠杆。

科技,成为了他的选择,人工智能、大数据,或许就是他苦苦寻觅多年的,能够搭建那座桥梁的最坚实的材料。

2023年,康新江告别了熟悉的讲台,创立了天枢教育。公司取名“天枢”,源自北斗七星中那颗指向北极星的恒星,其寓意不言自明——为在教育中探索前行的师生,提供方向与指引。这不仅是一次职业的转换,更是一次教育理想的“延伸”——从三尺讲台,延伸到了一片由代码、数据和算法构成的广阔星空,用一种全新的、更强大的方式,去回应那个对公平教育的梦想。


科技的“体温”:做最懂教育的科技公司


“我们不只是在开发软件,我们是在尝试解答教育的深层命题。科技是我们的语言,但教育才是我们永恒的对话主题。”这是康新江为天枢教育定下的核心基调。

在创立之初,康新江就为团队设定了一条规定:所有产品经理和核心研发人员,每年必须有不少于一个月的时间“泡”在一线课堂里。“如果你不坐在教室后面,听一堂完整的课;如果你不跟几位班主任聊聊他们的困境;如果你不看看学生们面对错题本时真实的表情,你凭什么说你做的产品是为教育服务的?”他对此异常坚决。

正是这种“田野调查”式的研发模式,让天枢教育的产品充满了独特的“体温”。

他们推出的“天枢神笔”,并非只是一个智能硬件。当许多同类产品还在炫技于笔迹识别的精准度时,天枢的团队则在思考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学生的学习过程,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过去我们只知道学生考了多少分,但不知道为什么会得这个分数,”一位深度使用该产品的校长分享道,“现在,通过对书写速度、笔迹压力、涂改次数等行为数据的分析,我们能看一个学生是在犹豫不决中撞对了答案,还是胸有成竹地写下了步骤。这背后,是他的思维品质、学习效能甚至心理韧性的体现。”

这套系统,将评价的维度从单一的分数,拓展到了一个包含元认知在内的“五维模型”。它让教师的指导,从“结果导向”转向了“过程关怀”,真正触及了“因材施教”的核心。这是冰冷的技术无法独立完成的,它需要研发者对教育规律怀有深刻的敬畏与理解。

同样,“慧通云桥”智慧教研平台的诞生,也源于对教育公平的深度思考。康新江坦言:“给贫困地区捐钱捐物,固然重要,但这更像是'输血’。我们想做的,是构建一个'造血’系统。”这个平台,让相隔千里的教师可以实时进入同一个“云端备课室”,共同研讨一堂课的设计。

在河北一个试点县的中学,一位老教师激动地告诉我们:“以前,我们只能在报纸上读到那些教学名师的理念,现在,他们就在屏幕那头,随时可以交流。感觉我们和省城名校的距离,一下子被拉近了。”

这便是天枢教育的哲学:科技的力量,不在于其本身有多炫目,而在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消弭现实的鸿沟,传递知识的温度。他们做的,是成为一家“最懂教育”的科技公司。


教育的“手术刀”:做最懂科技的教育公司

如果说对教育的深刻理解是天枢的“魂”,那么对科技的精准运用,则是其锋利的“器”。康新江认为,教育公司不能对技术浅尝辄止,必须拥有能直达问题根源的“手术刀”。

在天枢教育内部,有一个被称为“难题实验室”的跨部门小组,其成员由一线名师、教育心理学专家和顶尖的 AI算法工程师共同组成。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将教育教学中最棘手、最模糊的问题,转化为可以被技术定义、被数据解析的课题。

例如,学校管理中长期存在“决策凭经验、治理靠感觉”的问题。校长们往往被淹没在海量的报表和繁杂的事务中。天枢的“校源智库”平台,正是应对了这一挑战。它运用知识图谱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将全国各地优秀的管理案例、政策文件、评价体系进行结构化处理,构建成一个庞大的“学校治理知识库”。

当一位校长需要制定一套新的教师评价方案时,平台不会简单地推送一堆文件。它会根据学校的类型、规模、发展阶段等信息,智能生成数套匹配度最高的方案框架,并列出其在其他同类学校的应用效果数据作为参考。“我们不是要给学校更多的信息,而是要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康新江解释道。这种化繁为简、精准赋能的能力,正是“懂科技”的教育公司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从最初的教育信息化,到如今的教育数字化,再到探索未来的教育智能化,天枢教育的技术路线图清晰而坚定,让技术从一个被动执行的“工具”,进化为一个能够主动思考、辅助决策的“伙伴”。


远方与灯火:肩上的责任


企业家的身份之外,康新江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教育者的底色。这份底色,最终沉淀为天枢教育的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我们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这句话在采访中被他反复提及。天枢教育发起的“启明星计划”,便是这一理念的忠实践行。他们不仅向西部及其他资源匮乏地区捐赠平台,更重要的是,他们会派出一支包含培训师和技术专家的“深耕团队”跟踪指导,确保老师们真正学会、用好这些工具,让技术真正在课堂上“活”起来。

在青海玉树的一所藏族学校,当孩子们通过“慧通云桥”第一次与北京的课堂实时连接时,他们脸上那种混杂着羞涩、好奇与惊喜的表情,深深烙印在康新江的脑海里。“看到这些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我知道我们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他回忆道,眼中闪烁着动人的光芒。

这束光,既是对孩子们的关爱,也是一家有担当的企业所散发的社会温度。它照亮的,不仅是企业自身前行的道路,更是远方的课堂。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我问康新江,从学校到企业,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他沉吟片刻,给出了一个颇具哲学意味的答案:“像一个在黑夜里赶路的人,看到了远方的灯火,便有了前行的方向和勇气。我们希望天枢教育能成为教育路途中的那一片灯火,既照亮自己,也照亮了教育发展之路。”

走出天枢教育的办公大楼,城市已是华灯初上。我想,康新江和他的团队,正如这座城市里无数的奋斗者一样,正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点亮着属于他们的那盏灯。而这盏灯,恰好亮在了中国教育最需要光的地方。这或许就是一位教育理想主义者,在商业时代所能书写的、最动人的篇章。